小组合作学习手抄报图片一
小组合作学习手抄报图片二
小组合作学习手抄报图片三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即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
二、如何科学建立小组合作?
定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式之一。对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使用的策略,一线的教师,人人都有自己的妙招。但在谈及科学建组,如何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时,竟然是惊人的一致,认为必须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组内差异情况把它称作“异质型合作小组”。
优点
这种异质型合作小组是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建构成的小组合作形式。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通过同伴互教学习,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
教师将全班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有利与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又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组内异质”是为了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组间同质”是为了使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又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可见小组合作学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优越性的。
缺点
一则案例足以说明:
当教师说:活动开始,某组学生(3男2女)从纸袋中倒出材料,有几张不同的纸、小刀、放大镜等。 纸首先被两个男生拿走,放在眼睛前面照着。一位女生从旁边的一个男生手中试图拿一张牛皮纸,男同学给了她一张白纸。而另一个女同学还是没有得到纸,等她拿到纸时,坐在一侧的女生和另一个男生似乎在研究一个问题,就把她手中的牛皮纸拿走了,这位同学似乎不怎么愿意,互相拉扯了几下,但还是松手了。于是这组(5个同学)坐在同侧的两个同学分别形成了两个更小的研究小组,想必他们各自有了自己两个人的共同观察项目,而坐在另一边的一位女生仿佛被孤立了,手中没有观察材料,仅有的观察活动只是在观察同伴们的观察活动。 4分钟后,这个小组似乎完成了探究活动,于是一位同学开始着手记录实验的结果和发现,其他的三位同学开始漫无目的地利用材料做一些有趣的活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内发生着分裂和重组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小组学习中,总有被孤立的个体存在。习惯上将其称为“弱势学生”。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因素之一,追根溯源在于“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一建组原则本身,造成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并存,发展较早、反应较快的学生(强势学生)对“弱势学生”形成压制。第二种原因是学习任务本身对部分学生缺乏亲和力,但这样的学生往往会从事和学习任务有关的活动。上述案例中,女同学没有得到任何材料的,显然是属于强势学生对弱势学生形成压制。
针对这种“无效合作学习”现象。许多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如: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需控制小组人数、建立有序的合作规则、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等策略,效果也很明显。但仍然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一个事实。即这种无效合作学习现象不但存在于教师控制力弱、结构松散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于结构严密、过程流畅的优秀课例之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会出现一两个强势学生讨论得津津有味,弱势学生默默无语,或是弱势学生受强势学生的压制或轻视,没探究材料,思想开小差破坏课堂纪律的现象。
多种方式
“异质型合作小组” 的科学性、优越性虽然显著,但在动态、开放的合作学习中,光凭“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一种建组方式应对千差万别、具有个性差异的不同班级,既不现实,也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更不符合科学学科的科学性特点。
因此,在科学建组,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时,我们倡导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立“异质型合作小组”为主要合作方式,同时可以考虑选用“同质型合作小组、异同混合型合作小组、自由组合型合作小组、随机组合型合作小组”作为补充。
2. 异同混合型合作小组。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课堂内增加了生生合作的机会。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合作时,都有参与的机会,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于是我在小组合作时,常常会保留“异质型合作小组”,同时引入“同质型合作小组”。具体做法:把“异质型合作小组”中几个所谓的弱势学生或被孤立的学生集中起来,临时组成一个小组,教师深入到这个同质组中,通过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分组,既能保持“异质型合作小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优势,又便于教师把握后进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及时给予针对性的辅导,这充分保护了后进生的学习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态。
3. 自由组合型合作小组。是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可以先把一部分个性表现鲜明的学生在各自自愿的基础上分配到各组,以便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其他学生;其余的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使各组学生相互之间由于存在信赖感而畅所欲言,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
4. 随机组合型合作小组。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随机组合。根据生成的资源,让对某一问题有着浓厚兴趣的、观点一致的同学临时组成学习合作小组。《蜗牛和蝗虫》,在量蝗虫的身体长度时,学生把他们弄伤了,甚至有恶作剧的同学把它们拧死了。发生了“这是伤害小动物”与“蝗虫是害虫不值得同情”之争,老师做出这样的调整。依据学生各自的观点分成两组,进行蝗虫是好还是坏的辩论赛。这对孩子们讨论交流和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是个很好的锻炼,也会促使他们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
在实践中常用的这5种小组合作形式各有其一定优势,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各有利有弊。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班内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灵活选择,才能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而且合作小组的形式也远远超过以上几种组合形式。需要我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在适当的时候选用适当建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