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标准亦称“善恶标准”。是指判断和评价人们行为是非、善恶、荣辱的尺度或根据对于道德标准问题,在伦理学史上有各种各样的见解:有的把“义”作为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孔子、董仲舒、朱裹等);有的把知识和理念作为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苏格拉底、柏拉图);有的把上帝的意志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奥古斯丁);有的把幸福或痛苫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伊壁鸠鲁、斯宾诺莎等);有的把利与害作为评价善恶标准(功利主义者)。上述说法有的包含着一定的合理内容,但都没有对道德标准作出科学的规定。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认为人们总是以他们所处那个时代的社会或阶级所倡导或实际奉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直接作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凡是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或规范的行为,这一社会或阶级的人们即认为是善,反之即为恶。由于不同时代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因此还必须解决道德评价标准的客观规定性。马克思主义看来,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才是判断行为善恶的客观的科学的标准。
简介
在一定的时间区域内,为了指导并约束这一时间区域内的人们行为规范所形成的理论是不是科学的,主要看它所表达的经济关系和相应的利益需要,是否同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相一致,是否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道德标准是伦理体系的定盘星是界定人为形为是非的准绳,抛开其阶级和历史成因,它当是人道主义品德的标准。
如简单的理解成父母与子女之间、弟兄姊妹之间以及泛化的人际之间如何相处、做人的基本准则,这不是高尚的标准,如儒家的一些道德思想是适用于一夫多妻制的旧式道德标准。
新时期的道德标准是建立在人人平等这个基础之上,以和谐为准则的,它更多的体现了个体在社会中的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
标准定义
人力资源作为各种社会资源中最具潜力、最具能动性的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因素。企业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为了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增强企业竞争力,我们必须对人才进行合理使用。人力资源使用并不简单地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它本身就包含了大量道德问题,如:利益分配问题,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协作、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由于它固有道德属性,因此,我们应该用道德的方式来对待人力资源的使用。人力资源要合理使用,就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这些道德原则:人本原则、德才兼备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和服务原则。人本原则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人力资源使用必须以“为了人”为目的,必须为人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必要条件和机会;德才兼备原则强调在重用、评价人才的过程中,除了“才”以外还应该有另一重要标准,那就是德;公平原则强调在用人的过程中必须公正、平等,消除歧视;诚信原则强调在用人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必须诚实而且守信,使老板和员工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服务原则强调在用人过程中,必须营造留住人才的“企业环境”,健全人才使用制度,使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我们必须把这些道德原则贯穿于人力资源使用的全过程。遵循人力资源使用的道德原则对社会、对企业、对员工都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维持良好社会秩序,形成合理道德观念;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员工利益,完善员工的道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