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又称作鸟儿。定义:体表被覆羽毛的卵生脊椎动物,鸟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流线型(纺锤型或梭形),大多数飞翔生活。体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变成翼(有的种类翼退化);胸肌发达;直肠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有助于减轻体重,利于飞行;心脏有两心房和两心室,心搏次数快。体温恒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还具有多个气囊辅助呼吸,使得鸟类无论在吸气和呼气时,均有氧气通过肺,即双重呼吸。
简介
飞禽的总称,是适应于陆地和空中生活的高等脊椎动物。长羽毛,能维持身体的恒温;胸部有突起的龙骨突,全身骨骼多空隙,内充气体,故身体轻便;前肢成翼,后肢行走,多数能飞行,活动范围广泛,也有的翼退化,而不能飞行,活动区域相对较小,如鸵鸟、企鹅及多数家禽等。角质喙,没有牙齿,有些鸟种具有迁徙行为。大大提高了雏鸟的成活。鸟类能筑巢、孵卵、育雏,还有迁徙的习性。种类和数量很多,踪迹遍布全球。有的鸟类一年四季在它的生殖地区内生活、繁殖,不因季节变化而迁徙,称为“留鸟”;还有些鸟类每年春季由南向北、深秋由北向南按时迁徙,这种鸟叫“候鸟”。鸟类与人类关系密切。家禽可提供肉、蛋;一些益鸟可消灭害虫和鼠类,保护农作物及林木,如燕子、猫头鹰等;有些鸟可供观赏。为保护生态环境,要爱护益鸟,禁止捕杀。
起源
鸟类起源的研究,经过了主要这样的一些阶段。
1868年,赫胥黎提出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赫胥黎是英国著名的一个生物学家,也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坚定支持者,同时他也是首先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学说的一位学者。
到了1927年,丹麦古生物学家海尔曼在他1927年发表了一本非常经典的著作《鸟类的起源》书中提出,鸟和恐龙虽然十分相似,但恐龙因为已经十分特化,所以鸟类可能不会从恐龙直接起源,而是和恐龙有一种共同的祖先,这就是槽齿类。所谓槽齿类,就是说比恐龙更加原始的一种化石类群,这个类群被认为是产生了恐龙、鸟类、鳄鱼等现代一些主要的脊椎动物大的类群,它出现的时代可能会更早一点,比侏罗纪、白垩纪还要早的三叠纪出现。这种学说从提出来以后,一直盛行了大概有半个世纪。
从1973~1985年,恐龙起源说再次复兴。学者在研究脊椎动物化石的时候,发现有一块被鉴定成翼龙的化石具有羽毛,进而找到了另外一件始祖鸟化石。这种偶然的发现,使学者将鸟类和恐龙的关系连接到了一起。1986年一直到2013年,恐龙起源学说不断盛行,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支持了这样的一种假说。
来自于中国的带毛的恐龙,如中华龙鸟是第一个身上保存真正的分叉羽毛的恐龙化石。该化石的发现,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很大的轰动,被认为是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最重要最新的证据。
甚至有学者提出恐龙没有灭绝,我们所见到的现生的鸟类都是恐龙,生活在南美的蜂鸟当然就自然而然成为最小的恐龙。
鸟类的起源是复杂的问题,当更多证据被发现后,或许还有其他的解读(普遍认为,中华龙鸟是鸟类最早的祖先,不过中华龙鸟还不是鸟,仍然属于恐龙的一种)。
鸟类是6500万年前白垩纪物种大灭绝事件中的幸存者,那次事件灭绝了地球上的恐龙,只有部分鸟类的祖先存活了下来。而基于基因组数据的新研究表明,恐龙灭绝后1000万年至1500万年间,鸟类经历了一次“超级物种大爆发”,后来逐渐演化出了1万多种被称为新鸟纲的鸟类,95%的现存鸟类来自这一新鸟纲鸟类。